家乡风俗-记叙作文550字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春节又要来临了,我望向窗外,一束束灯光照着一个个红灯笼,红灯笼因有灯光的照射而显得更红,更闪耀。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北京庙会。
“瞧一瞧,看一看,卖糖葫芦嘞,酸甜可口的糖葫芦!”一阵师傅的吆喝声,让我来到了北京庙会。周围全是小吃,最显眼的便是那糖葫芦了。我跑过去,望着外层透亮,内层红通通的糖葫芦,不禁留下来口水。师傅微笑着说:“来一根吧,小朋友,吃一个,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我点点头,那香味一次又一次地飘过来,我忍不住了,说:“买一根!”
吃着香甜的糖葫芦继续走,听见不远的前面有热闹的音乐声。我走上前,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大机器。这是一个长得像小亭子似的机器,最顶上写着四个大字“八仙贺寿”,机器的旁边有一个人手中一边不停地拉着什么,嘴中一边唱着曲儿,洪亮的声音传遍了每个角落。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拉洋片儿。我凑上前去,想探一探这“亭子”中到底有什么。一看,原来里面是有小人儿在动啊!一个个小人儿活灵活现,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八仙贺寿”!表演很是精彩,观众们纷纷拍手叫好。
又往前走了走,有趣的东西更多了。有皮影戏,有传统风筝,有吹糖人儿,有兔爷儿。好玩的东西数不胜数,道路上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可我还是一眼就望见了高高挂在天空中的一排排火红的灯笼。它们热情似火,看得我心中也逐渐火热起来。
我至今还忘不了那嘹亮的吆喝声,忘不了那热闹的街道,忘不了那火红的灯笼,忘不了那充满节日风情的北京庙会。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55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最能表现出这点的就是美食了。一个“王牌”的吃货,甚至可以吃出同一地点两个不同师傅做出美食口味上的差别。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疆人,最爱的当然还是家乡的味道。来到一家新疆美食的饭馆,可能会有味道上的差距,但招牌菜肯定会包含“老三样儿”——抓饭,烤包子,烤羊肉串。如果没有这三种美食,那“王牌”吃货就会告诉你,这餐馆不是正宗新疆美食。
我呢,最喜欢吃羊肉串。光看大厨做羊肉串,就是一种享受。羊肉串看起来制作简单,但其中可是大有讲究,厨师们先挑选新鲜的羊腿肉,非得“肥瘦相间”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挑好了新鲜的羊腿肉,就该考验厨师们”数学”好不好的时候了,若是数学不好,五厘米看成三厘米,切出来的肉一会儿笔帽样大,一会儿又跟指甲盖一般大小,串到一块儿既不好看,又不能保证一串烤肉在烤制的过程中成熟度相同,有的熟了,有的肉块还不熟你能有食欲吗?所以呀,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肉块都是差不多大的。切了肉块,串的时候也要注意,一般是五块肉,还要三瘦两肥,肥肉能保证肉串沾上作料,串好了,大厨们就一手拿着一大把串好的肉串,一手调试烤肉架上的炭火,把肉串放上去【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直到烤的吱吱冒油,就可以撒上孜然、盐巴、辣椒面了,稍微烤一会,烤出作料的香味,肉也就熟了,可以出炉啦!
吃前用餐巾纸把肉签子擦净,咬上一口、外酥里嫩,香味扑鼻,这味道,简直是“此味儿只应新疆有,他乡能得几回闻?”
家乡的美食让我永生难忘,这也是我对家乡众多风俗中最深刻的感受与记忆。
家乡的风俗-写事作文500字
过年包饺子,是我们老家的传统习俗,这其中还有个典故,据说在一千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在告老还乡后,发现当地的人们总是冻得双耳溃烂,便命人架起铁锅,将祛寒药材包在面皮中做成耳朵状,起名“娇耳”,很快人们的病便好了起来。后来,包入其他食材,因其味道鲜美便被人们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改名“饺子”。
包饺子的工序并不复杂,但是需要准备的东西却一点不简单。首先就是饺子皮了,皮要大小适中,厚薄得当,如果皮太厚,饺子的口感会变差,太薄的话又容易破,所以怎么把握这个厚度就是门大学问了。下面就到了馅,这就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而各有千秋了,什么青菜猪肉,白菜虾仁等等,反正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前面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下面正式开始包饺子,先拿起一片饺皮,平铺于手心,用筷子夹起一块馅置于其中,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会“胖”,少了不好吃。然后将饺皮两边蘸点水,对折,用力按紧,这样一个小“耳朵”就诞生了。
最后一步吃,将饺子放入锅中,看着它们上下翻腾的不亦乐乎,一股香味蔓延开来,如此美味,怎不叫人垂涎欲滴呢?盛上大碗的饺子,就着酱油或者醋,一口下去,满满的汁水在口中来回荡漾,感觉整个人都被这美味环绕了,即使口味再刁钻的人,也会感叹的说声好吃。
在一家的欢声笑语中,伴着过年的爆竹声,几十个饺子不一会就被一扫而空,这就是我们家乡包饺子的习俗,好玩又热闹。
家乡风俗-记叙作文650字
已至寒冬过年,这几天正是东北最冷的时候,鹅毛大雪,飘飘扬扬,在空中缓缓下落。庭院里,田地里,房檐上都是白皑皑的一片。虽然还到不了泼水成冰的地步,但穿着几层棉袍却依旧能感到空气中的刺骨寒意,但这却完全不足以冻灭东北人与生俱来的火辣、热情。
刚回到老家没几天,家里人就忙着筹备宴席。春节总是要吃几顿好的,但热情的东北人民可不会独享这份丰盛和美好。听母亲说春节这几天天天都有人家筹办宴席。她问我觉得能请多少人来赴宴吃饭。我总是记得小时候似乎也筹办过这样的宴席,印象里确实有不少人,我大胆的猜测:“20人?”母亲笑了笑,却说:“起码有80人!”
到了宴席当天,一大早就有人来串门,全家人一直忙碌着。我看着姥爷去杀猪,照例孩子是不能看的,但是我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便也偷偷地跟了去。好多人都围在猪圈旁,有几个人还上去帮忙,足有二三百斤的猪肉,这一炖宴起码能吃掉一半。像这样在春节期间杀猪、吃猪的宴席,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杀猪宴”。
白雪地里,我赶忙清出了一块空地,白色里终于透出了地砖的青灰色。搬出些桌椅,明显不够,我便同舅舅去邻居那里借了些桌椅碗筷。待到我们回家时,厨房已冒起袅袅轻烟,一眼看去,视线可及之内的人家,都没冒出做饭时的烟火气。可随之而来的是扑鼻的香气,就连远处的野狗,仿佛也闻到了肉香,停下了脚步扭头望过来。回到家中,桌子上早已摆满了菜。姥姥、母亲、大姨和小姨几个人忙得不可开交,终于做好了一桌菜。被炒出鲜嫩色泽的肉,鲜绿的菜,无不是令人垂涎三尺。这缤纷的色彩在白雪之中,在这片黑土地上常常出现。
那天以后我又挨着几天到不同的人家去吃宴席,在天寒地冻的东北,这香飘四溢的酒肉佳肴和东北人民心里的热情之火是那样的温暖、可贵。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600字
是谁在白花花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暖意?是谁在大雪纷纷中露出一抹红色?——是窗花。
每到过年的时候,乡里就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剪窗花,贴窗花,大家会刮去旧窗纸,给窗户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窗花。
外婆剪得一手好窗花,这是从外婆的妈妈那里传下来的手艺。她戴着眼镜坐在窗前,小巧的剪刀灵活地在手中旋转,在纸间穿梭,左右回旋之间,一幅幅漂亮的窗花也就随之而来。剪出的灯笼,红红火火的,让人看了就觉得喜庆;而那憨态可掬的胖娃娃,咧嘴笑着,手中还捧了一条金色的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那笑容可掬的财神,手里摇晃着两个大红包,寓意财源滚滚……剪着剪着,外婆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回忆。随着剪刀的舞蹈,我仿佛看到菜园里,油菜花开了,一片金黄,一只只蝴蝶飞快地起舞,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越来越多已剪好的窗花叠到了篮子中。
外婆把红纸对折了两下,然后飞快地舞动着剪刀。刷刷地,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出现在了眼前。我也学着外婆那样,开始剪小老虎。我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按外婆教的方法剪。越来越多的纸屑掉落下来,很快,一只虎虎生威的小老虎便出现了。突然间,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过年时为什么要剪窗花呢?我便问婆。外婆笑着回答我说:“春节剪窗花呢,是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祝福,还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www.yuerzhinan.com】的向往啊!”我望着那一团团喜气的窗花,上面的图案仿佛都有了生命,诉说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户户的春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窗户变成了宽大明亮的玻璃窗,但窗花仍在。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在窗上,给家里增添了一份安宁、祥和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