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说“下次别再粗心了”不管用?家长老师这么做,孩子才会懂 家长说孩子太粗心了,老师该怎么回复

一、下次考试,别再粗心了!”

期中考试完,小雪的成绩有点不理想,明明老师都讲过的题目,却还错了很多。

我都听懂了,我错的都是不应该错的题目。”小雪认真地和妈妈分析起了错误的题目,讲得头头是道,妈妈放心了,下次考试,别再粗心了。”

结果到了期末考试,小雪还是粗心,成绩一塌糊涂。

妈妈很着急:我常常提醒她别粗心,可为什么她还是很粗心呢?

家长说孩子太粗心了,老师该怎么回复

家长说孩子太粗心了,老师该怎么回复

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

当爸妈或老师说:你做作业别老是东翻西翻”的时候,孩子总会东翻西翻”;当爸妈或老师说:你上课不专心,别老是东张西望”的时候,孩子总会东张西望”;当爸妈或老师说:上课别走神”的时候,孩子总会上课走神”;当爸妈或老师说:做作业别磨蹭”的时候,孩子总会做作业磨蹭”。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的话不起作用呢?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别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可以解答我们的疑惑。

家长说孩子太粗心了,老师该怎么回复

二、别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揭示了什么问题呢?

加州大学教授乔治莱考夫,在他的认知科学基础课上,他经常叫学生做个一个心理练习。他会跟学生说:请你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

结果学生的心中都有一只粉红色的大象走来走去,大家根本想不了其他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家长说孩子太粗心了,老师该怎么回复

1.从人脑的工作方式来说,左脑接收到的语言会在右脑产生粉红色大象”的画面,但由于人的潜意识很难一下子辨识不”和别”这类否定词,有时甚至会自动过滤掉这些不”和别”,所以经过大脑处理后的语言就更加强化了右脑的粉红大象”画面。
2.此外,别去想”是使用大脑的抑制功能,大脑中负责抑制功能的区域是额叶,一般要到20至25岁才成熟,孩子的大脑额叶尚未发育完全,他最先注意的,是大脑的兴奋点,就是别去想”的内容。

所以,大脑听不懂不”语言,要一个孩子别再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只听懂了——做什么”。

所以,你对孩子说:做作业别拖拖拉拉的,”他往往就会拖拖拉拉”;如果你对孩子说:我去上班了,你别在家偷看电视。”孩子脑子中浮现的就是电视节目,一心惦记着的,就是如何偷偷看电视。

而且,负面评价可能变成让孩子不良行为更加严重的魔咒。

在孩子自我认识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则是孩子自我认识的基础。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的耳边唠叨:粗心”、磨蹭”、捣乱”、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就会内化这些评价,并让评价成为自己的标签。

孩子一旦给自己贴上标签,撕下来就难了。

以小雪为例,如果她给自己贴上粗心”的标签,下次考试的时候,粗心”就会再次冒头,指导她的行动,让她变得更加粗心”。

家长说孩子太粗心了,老师该怎么回复

三、如何破除负面语言的魔咒呢?(1)别急着批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讲述事实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发现孩子的错误,我们的情绪脑总会不假思索地支配我们说出否定的语言,进行负面的评价。如果我们的表达过于激烈,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更别提改进了。

例如考试粗心成绩不理想,我们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描述:妈妈发现你这次考试错了3道选择题,你考试前做过类似的题目。”如果孩子做作业东翻西翻,可以叙述:妈妈发现你在找东西,找了大约15分钟,这期间你没有做一道题目。”

在解决问题前,我们需要平静情绪,客观描述:我观察到你刚刚做了什么?”(2)关注问题的解决,让孩子出谋划策,参与到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说正面管教”就是教给孩子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例如,对考试粗心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你上次的段考成绩很不错,老师讲过的题目你几乎都是正确的,你是怎样做到的?”经过讨论,让孩子发现自己这次考试的粗心”的原因,可能是读题目不用心,可能做题目走神,可能是不会检查,然后和父母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为自己出谋划策,具体解决粗心”的问题。

面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你刚刚开始做作业的时候,特别专心,很快就完成了一页数学题,你是怎么做到的?”经过讨论,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不专注”,明白时间规划的重要,然后和父母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肯定孩子,让孩子参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3)我们要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期许

在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前,要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先想一想:我希望孩子能做到什么?然后用正面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期许。

正面语言就是,用正面的、积极的方式,具体、清晰、直接地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事情。

训练有素的警察会对罪犯说:蹲下来!”而不是别跑!”前者清晰具体,而后者会让贼越跑越远。

我们与其说别再粗心了”,不如说考试的时候用心做题,仔细检查”;与其说别老是东翻西翻”,不如说要专心致志,在2小时内完成作业”;与其说别老是东张西望”,不如说要看黑板,把重点的内容做笔记”。

当我们把这种期许,用正面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孩子才能够听懂我们的希望,我们才能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暗示。

发现问题后,如何破除负面语言的魔咒呢?平静的情绪是前提,我们还要学会不负面评价,找到孩子的优点,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正面语言表达自己正面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