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昨天在群里发了一张他女儿班级群里的图。
大致意思是,一些家长很难沟通,屡次把群名称当成群昵称改了无数次,老师又改回来无数次。
看到这个图片的时候,我们都笑到岔气,因为实在是太可爱了。
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自己小孩的班级群里,总会闹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其实闹笑话不紧要,比较让人奔溃的是群里面的父母们争相给老师们拍马屁,为了给自己孩子拉拢关系,宝爸宝妈们都不惜溢美之词。
当然,面对这种风气,有些学校老师规定发布消息之后是禁止回复的,这才有效遏制了这种势头。
孩子们当然不知道,父母们为了自己花了多少心思”,长大后不知道是会感恩,还是会感叹原生家庭之恶。
这种成人技巧其实都没有用在正道上,只是能让父母们自己心安理得罢了。
我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特别好。
现在豆瓣9分——
《他乡的童年》。

目前更新了两集,一集是讲日本教育,一集是讲芬兰教育。后面还有印度,英国,以色列等国家,一共六集。
该片导演周佚君,看过《圆桌派》的朋友应该对她不陌生。

看这个纪录片名字就知道是它的主题是聚焦其他国家孩子在课堂、校园、家庭内的成长议题。
我最初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想到的有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家》以及马基德的《天堂的颜色》这样聚焦孩童教育的电影,
甚至还有黎巴嫩的电影《迦百农》。

这些电影都是我对于他乡童年的一些片面的认知,电影和纪录片还是不一样,虚构的成分在于要有更强烈的戏剧冲击力,所以会让孩子做一些成人化”的动作和说一些成人化”的语言,在影像中就足够给你震撼。
纪录片更多的是从内心瓦解你,让你和现实做比照,同样是一声叹息,但是没有殊途同归的效用。
《他乡的童年》给我的叹息在于,我们还在群里看家长出尽洋相,但是别人已经在教育领域领先我们太多了。
关于日本的教育我们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去日本旅游过的朋友回来就是一顿夸,日本如何如何好,人如何有礼貌,车辆如何礼让,城市如何干净等等,但是这种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教育。

日本的教育是从娃娃抓起,他们从小教育孩子们要拥有两个品质:
第一个是永不放弃的精神,第二个就是时刻都为他人着想的内心。第二点其实就是不麻烦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就缓解了更多的公共压力。
然而不给别人添麻烦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完美,对于自己的要求多了,对于别人的要求自然就少了。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种差异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很明显这种教育让人更自律,也能让城市更自律。
在课堂上,老师飞快地转动字提板。校长是这样回应的,不要觉得人家是小孩子就降低标准,其实大人觉得快是大人的刻板印象,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其实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节奏。
而且儿童教育不是传授知识,更多在于培养感觉。
培养感觉非常重要。
邓超在《银河补习班》里面,因为儿子对于自己的名誉漠不关心,他说,没想到我的教育也失败了。
说白了,我们教育培养的不应该是一个读书机器,更多的是有共情能力的人。
在那一刻,白宇饰演的儿子是丧失了共情能力的。所以,邓超才那么失望。没有共情,就没有灵魂。
相比之下,芬兰的教育就丝毫没有灵魂”。
不但没有灵魂”,简直是恶魔。

因为芬兰没有考试,也不鼓励竞争,并且很多班级都是混龄班。
但芬兰教育为何领跑全球,其原因在于芬兰的教育追求绝对的公平,而非卓越。
采访到的小朋友说,没有最好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芬兰教育的核心,摒弃了考试选拔那一套之后,竞争就变得不重要。


社会达尔文在芬兰丝毫不适用。学生成绩都是老师根据表现来评定。
和我们苦逼的应试教育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
这种教育带来的优势是孩子如何被对待,就如何对待别人,在这种氛围下成长,很难身心不健康啊。

当然我这里也不是鼓励我们去学习芬兰的这种教育体系,在当下简直是天方夜谭。
如果问我,在国内我想要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我当然希望是更开放自由的模式,让孩子们天性释放,自由生长,但是现实吗?
应试教育貌似是唯一的出路,不断地竞争,才能在最后抢夺更多更好的资源。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人多,资源少。
所以这部纪录片在现实维度,只是能让人心生羡慕,因为改革太难,所以只能成为这个制度的傀儡。

《他乡的童年》至少给我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考的维度。
对于好的,还是应该憧憬一下,即使看完也和周佚君一样泪流满面。
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