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长花17万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真的赢在起跑线了吗?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为了孩子学习能跟上,家长给孩子交了上万的钱报培训班。在几位采访的家庭中,小学生的培训花费是10万,高中学生则花了17万。

一些家长表示交了孩子的培训费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样的新闻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家长宁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少些什么。大多数家长的想法是:别人的孩子都上了培训班,我家孩子不上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其实,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对的,但为此给孩子报培训班的逻辑却错了。

01孩子的起跑线是家庭

叶圣陶曾说:

在各项教育里,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项。家庭教育是基础,基础打得好不好,跟以后各项教育的效果大有关系。因此,家庭教育绝对不容忽视。

教育专家王金战的《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提到,孩子的受教育途径有三条,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家长们常常忽视了家庭教育,而主观地夸大和依赖学校教育。觉得通过择校”等方式,把孩子送进一个名校,就万事大吉。但这是错误的观念。

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孩子的起跑线就在家庭。

有这样一个新闻视频:武汉的一个地铁站内,一个男子带着一个孩子乘坐地铁,孩子不小心把酸奶洒了一地。男子随即蹲下来,拿出纸擦拭地上的酸奶。

这时,工作人员过来说,我们会擦的不用麻烦你了。

男子说,让我来吧。然后面对孩子说,以后自己弄脏的东西要自己打扫干净。

这位爸爸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种下道德观念的种子。

另一条视频里,出现的是一个卖菠萝的母亲,她没有受过教育,却懂得向小女孩展示生活的技能,让她自己学习。小女孩看妈妈怎样切菠萝,自己也跟着做。当她想帮妈妈卖自制的菠萝冰淇淋时,却没有人光顾。

她问:妈妈,为什么我的冰淇淋没有人买呀?

妈妈没有直接说明原因,让她自己去市场看。

孩子在市场发现了自己和其他商人的差距,向他们学习,终于卖出菠萝冰淇淋。

家长也许不如老师那样知识渊博,但能给孩子的甚至更多,更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有修养、有自学能力等品格,才能够发展得更长远。

02心里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心理学上说: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在湖南,曾经发生过一场悲剧。

一位高三学生,因为不想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老师发生冲突。令人震惊的是,几分钟后他拿着水果刀去办公室捅死了老师。

法医说,老师被刺了26刀。

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狠下心做出这种事?

杀害老师的孩子叫罗杰,他是班上的尖子生,学习刻苦努力,靠自己的勤奋一步步考进年级前十。虽然成绩优异,但性格却孤僻,沉默寡言。

事发后。他的同学小艺说,小罗曾不止对一个同学讲过,他只想考一个二本学校,轻轻松松地生活。但因为他班级第一,老师对他也更器重和严格。

他的邻居唐先生说,他的妈妈,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比较严格。

我们可以发现,罗杰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但面对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他不得不让自己更努力。终于,他的心理障碍越发严重,一个小冲突就引发了一场大悲剧。

像罗杰这样成绩优异,但却有心里障碍的孩子还实在太多。

有一段话是描写中国家长式焦虑的:

看见你在画画,就指望你成为画家

看见你看小说,就希望你成为作家

看见你在打球,就想着你可以去打NBA

看见你在打游戏,问你能靠这个吃饭么?”

如果你成为不了画家,作家,球星,电子竞技选手

那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你说,我想学吉他”

爸说,你没那个天赋,浪费时间”

你心说,我就不能只是因为开心去学么?”

——不能

因为你的开心也是无用的

你的开心是在浪费时间

对孩子学习没帮助的,大多数家长觉得是可以舍弃的。

就像《小欢喜》的乔英子,喜欢天文学,但妈妈怕她影响学习让她放下爱好。这也成了英子最后患上抑郁症的一个因素。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父母都想让孩子成绩优异,但和孩子的健康成长之间,孰轻孰重,相信父母心里都有一杆秤。

03报班小标准

也许家长会问:是不是为了孩子心里健康就不能报班给他施加压力。

当然不是。

报班与孩子心里不健康并没有绝对关系,关键要懂得如何找到报班的标准。

第一种标准叫兴趣。

逼迫孩子学习毫无兴趣的东西,不仅让孩子毫无收获,还会给亲子关系蒙上一层阴霾。

在综艺《快乐大本营》上,熊梓淇念出给妈妈的一封信。他说,妈妈小时候让他去学拉小提琴,他觉得简直是一种煎熬,让童年都不快乐了。

有句话叫:有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不顾孩子的喜好报班,孩子可能会消极怠学,还会产生对父母的排斥感。

第二个标准叫天赋。

3岁时,郎朗的爸爸带他去学钢琴,每次学习一两个小时。爸爸发现郎朗不仅有音乐天赋,还能吃苦。于是他辞掉工作,专门给朗朗找了一个更好的补习班。10岁那年,朗朗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3岁时,他获得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第一名。最后他考上了国际知名音乐学院,成为一代钢琴大师。

报班不是看到什么报什么,不同的孩子擅长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尽力去培养它,能让孩子获得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技能。

第三个标准叫补短板。

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可能这次语文考了90分,数学才考50分。可能同龄的孩子能跑完800米,自己的孩子却跑200米就气喘吁吁。

即便是天才也需要不断的努力。勤能补拙的道理大家都懂,让孩子花时间多练习短板,小的说是减少差距,大的说缺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

04让孩子能够跑得更远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人生不是短跑,是长跑。就像万米长跑,不要太看重起跑线,重要的是坚持和耐力!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认为,我们的家长当前让孩子提前热身5000米,把孩子累死在起跑线。

孩子们的人生还很长,跑一场马拉松需要的不是一开始的全力冲刺,而是长久的坚持与毅力。

上过多补习班的孩子们,也许一开始在马拉松跑道的前面,但却不能保证后劲十足。

各位爸妈们还是要放下焦虑,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