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养育积极上进的孩子:给家长4条指南,奠基优质家庭教育

养育出积极上进的孩子,是每位家长都期望做到的事。

暑假里听了中科院心理所史瑞萍老师的家庭教育心理学”,又一次加深了我对这个课题的理解。身为母职,责任重大。我很乐意分享我的几点收获,与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共勉:

1. 父母言传不如身教,自己首先要成为积极上进的家长。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模仿父母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一方面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得到"替代性强化"。

认同就是一种获得性认知反应,认同并不仅仅是由儿童与父母行为间的相似造成的,也不是简单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对父母产生钦佩,于是产生模仿的行为和思想,并在认同过程中得到强化。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大人的复印机。孩子最早的言行就是效仿成人开始的,要想孩子成长得好,作为原件的父母首先要做得好。孩子透过镜子看见自己,映射的是父母在孩子眼中的样子。如果想养育出积极上进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积极上进的父母。

当我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陪伴他身边的我,并不染指他的作业。他在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任务,我也在完成属于我自己的任务。当我在一旁看书、听课件、整理学习笔记,分析沙盘个案、深耕我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我想我做到了那个积极上进的家长的榜样。

养育积极上进的孩子:给家长4条指南,奠基优质家庭教育

2. 在孩子童年,给孩子充分被爱的经历,塑造孩子的积极大脑,发展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

0-6岁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孩子早期的经历对将来的情绪及性格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对待宝宝的方式,可以促发其脑部不同的化学物质的分泌,刺激发展其大脑中的关键系统,如动力、意志力、动机和对生活的追求。

在养育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时期,做敏感型父母,积极回应孩子的需要,给孩子充足的爱和陪伴,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塑造孩子积极的大脑。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告诉我们:

0-2岁:要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信任Vs怀疑",

这一阶段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

2-4岁:要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自主Vs羞耻",

这一阶段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

4-7岁:要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主动Vs内疚",

这一阶段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目标"的品质;

7-12岁:要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勤奋Vs自卑",

这一阶段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孩子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

如果我们在孩子的童年,能给予孩子各阶段成长的支持,就会帮助孩子形成充满希望,有意志力,有目标,有能力,愿意为目标去努力追求这样的积极品质。

当孩子从做事中获得正向意义,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认定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就会形成正向循环,自发获得积极上进的力量。

3.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积极品质的发展与促进

鲍姆林德等人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研究,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了四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

即便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我们也能看到不同的教养方式能够早就不同的孩子:

过于严厉专制的家长,容易养育出胆怯或叛逆的孩子;放任型的家长容易养育出放纵、霸道、无规矩的孩子;忽视型则更为严重,容易养育出低自尊、冲动、攻击性强的问题孩子。而在比较理想的民主型家庭里,家长关怀体贴孩子,理解支持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自身事物,给孩子信任和自由,也设立规则和监督。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容易养育出积极进取的健康人格的孩子。

家庭教养方式之所以可以影响和发展儿童的品格,其中一个方面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归因方式的发展。儿童的归因方式决定其对成功的期望,这种期望又影响儿童对未来行为目标的选择及其努力的程度。

塞利格曼博士通过经典的"无助实验",提出了归因理论。在积极归因风格下,人们把消极事件归因为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境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积极事件就归因为持久的、普遍性的,由内部原因引起的。 这种积极归因的风格,正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所能具有的。

孩子是天生的乐天派,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给孩子负面反馈,孩子就会获得习得性无助感,还学会了消极归因,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旦做得好,一定也是靠运气,而不是自己的实力。这样的归因模式最终会导致孩子的消极放弃。

反过来,如果家长更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总是提示和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如此一来,孩子身上的优点优势就得到了正向强化,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样一来,父母的积极反馈帮助孩子建立了正向循环,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气馁,而是相信自己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做到,最终养成了积极上进、勇于进取的品质。

意志力

4. 养育积极上进的孩子,我们具体可以这样做:

• 对孩子的态度:温和而坚定,不严厉,也不骄纵。

• 无条件地爱孩子,爱孩子本来的样子,给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的自由

• 尊重孩子的差异,不比较,不焦虑

• 信任孩子的能力,鼓励孩子尝试,关注过程重于关注结果

• 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效共情

• 理解和接纳孩子,接纳孩子自己的独特感受,不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孩子

• 多鼓励,少批评,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去探索

• 培养孩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作用。

养育之路虽然辛苦,却也幸福。 让我们一起来做积极上进的家长,养育积极上进的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