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父母的这3个行为,正在“帮助”他的孩子成为“白眼狼” 孩子成了白眼狼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成了白眼狼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成了白眼狼父母该怎么办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庸,每对父母都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希望有一天孩子能够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参天大树。

可多年后却猛然发现自己的孩子,竟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白眼狼。他们抱怨孩子不懂感恩,却忘了如今这番模样正是他们一手培养出来的。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白眼狼,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完全就是一团没有形状的泥巴,最后要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全在于父母如何塑造。宋庆龄说: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最深。”

孩子成了白眼狼父母该怎么办

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育,而不是养。很多父母颠倒了顺序,以为给了爱,却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悲剧。弗罗伊德说: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教育结果具有滞后性,错误的教育方式或许当下不觉得有什么。等到发现时,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模式,再想重塑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为人父母在一开始就要注意以下这种行为,否则你可能正在帮助”自己的孩子成为白眼狼”。

一、溺爱无视规则

我们都能理解一个家庭迎接来一个新生命的那份喜悦,想要把所有的爱都给他的那份激动。但绝对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比如在什么时间段可以玩玩具、什么时间入睡、买零食可以花费的零花钱额度等等。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全能自恋”最旺盛的时期,这一阶段如若不给他建立规则意识,让他习惯在规则之内行事。孩子就会认为只要自己不妥协,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他带着这种思维模式进入社会,不是被社会毁灭,就是自我毁灭。

孩子建立规则的过程必然会很痛苦,他会哭得声嘶力竭,会闹会让你愧疚,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切勿因眼前的优柔断送了他真正的前程。

二、无原则的牺牲

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多少有点病态,有些自虐倾向。似乎只有通过牺牲自己的利益,才能让被爱的人感受到爱意,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场无止境无边界的牺牲,然而这只是中国人的主观臆断。

形成这一群体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和中国上千年来压抑爱的表达不无关系。汇丰银行曾发布过一份《2017教育的价值报告》,报告在分析全球教育投入后发现:82%的中国父母已经准备好为孩子成功做出牺牲。其中中国父母的在教育上的花费力压群雄,位居世界榜首。

然而物极必反,当这样沉重的感情压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时候,可想而知后果会有多惨烈。这些年我们国持续上升的青少年抑郁自杀数量、亲子矛盾困境,就是赤裸裸的证据。过于沉重的爱,或许并不是爱。

当付出没有了边界,孩子的索取也就没有了边界,相当于他们的自我功能被剥夺。在他们成年以后父母没有能力再去给予付出,而他们自己却没能成长为一个真正能够承担自己生命的人,白眼狼”也就诞生了。

三、一意孤行

教育是双向的,教育者不仅要教,还要懂得接受孩子的反馈。如若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情感的流动,孩子很容易被养育成一座孤岛。这也是很多亲子关系困境的最主要原因,听过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成年离家以后,对自己漠不关心。

但扪心自问,作为父母你有真正地关心过孩子的感受吗?如果你曾陪他聊过幼儿园班里无聊的琐事、青春期春心萌动的烦恼、成长过程中的坎坷。他曾被深深地理解过,那么他就会懂得体恤衰老后的你。

反之,父母就应该思考自己的问题。

大量案列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缺乏同理心的白眼狼”都没有被真正地看到过。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自顾自地教,他不是一个把内容概要输入即可的笔记本。你需要停下你繁忙的脚步,听听他的内心活动,并且要尊重他的反馈,哪怕他的一些想法在你看来幼稚地可笑,并产生不了任何的实际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为人父母其实不需要那么苦大仇深。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天赋,你只需要在旁边陪着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引导,他就会长成让你惊喜的样子。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