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平时孩子总问些奇怪的问题,要回答吗?不仅要,还要选质量高的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听我讲绘本故事。每次我讲完后,他都会问我很多问题:

妈妈,这个故事中的小奇死了吗?”

妈妈,这个故事还有续集吗?”

妈妈,小松鼠最后成功救出了它的同伴了吗?”

……

面对孩子的提问,可能很多家长都有点措手不及,他们心里会想:孩子怎么这么多问题,难道是个问题大王吗?

知乎上曾有个问题是这样问的:

小孩子问太多问题了,该如何应对?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

在尽自己能力的情况下,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过,要注意看问题的质量。

确实,孩子问问题是个好事情,我们应该鼓励。可是孩子问的问题,是不是都是好问题呢?换句话说,是否是高质量的问题呢?

平时孩子总问些奇怪的问题,要回答吗?不仅要,还要选质量高的

孩子要回提问

曾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妈妈正在厨房洗碗,她的儿子忽然跑过来问:

”妈妈,你说月球上会有什么呢?”

妈妈对他说:”我也不知道有什么,你为什么不自己上去看看呢?”

孩子蹦蹦跳跳,很得意地说,”我要到月球上去!”

后来,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

这是我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他的名字叫阿姆斯特朗。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踏上月球的人,但爱提问的孩子,一定能想到更多别人所想不到的,能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考体系。

而且,会不会提问,关系到未来十几年后孩子间的差异。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什么

是提问,如何深入理解孩子提问的内涵以及如何让孩子学会提问。

什么是提问?

01 什么是提问?

提问,这个词在语文中是一个动词。它可以变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动词”提”,一个是名词”问题”。

先来看看这个”提”字。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这个行为:

1) 提问的感受是什么?

首先,如果孩子提了问题,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下他提问的感受,这跟提问的场合和对象都有关。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向家人提问和向领导提问是一回事吗?

肯定不是。

如果是向家人提问,我们通常会很放松;如果是向领导或权威专家提问,我们可能会很紧张,也可能会很害怕;如果是在众人面前向专家学者提问,只怕感受会更复杂,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自信,会更加紧张。

所以,我们在鼓励孩子多提问的时候,除了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外,还要提高他的自信心,为他营造一个鼓励提问的安全成长环境,同时端正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当然,提问并不代表孩子特别笨,只是说明孩子有不知道的事情。通过提问,他可以获得新的信息,甚至激发新的灵感。

提问时

孩子提问时的态度是什么?

2) 提问时的态度是什么?

在孩子提问时,父母要告诉他有两种态度需要避免。

(1) 不要一味迎合他人。

这一般是在面对权威的时候,不自然地就流露出这种态度。这种态度,让孩子没有办法真正地思考,会阻碍他的成长和与他人的交往。

(2) 不要有傲慢的态度。

有的提问,其实不是在提问,不是想要获取某些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而是想借助提问的外衣,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表示反对,或炫耀自己的高明。

这两种提问的态度,都会阻碍双方进一步的交流,不是提问应该具备的正确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教孩子提问时要注意。

苏格拉底

孩子提问的时机对不对?

3 ) 提问的时机对不对?

如果被提问的人特别忙,特别不方便,孩子就不要总是缠着别人一直问。试想如果你在工作时,孩子总是在你旁边问这个问那个,你会怎么想?也许早就不耐烦了,对孩子来一句:别烦我,没看到我在工作吗?

所以提问一定要考虑时机是否合适,这其实是孩子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

所以,提问并不是简单地问一个问题,而是要注意感受、态度和时机三个方面。

不过,有家长可能会说,提一个好问题,真的那么重要?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

妈妈

一个好问题的价值是什么?

02 一个好问题的价值是什么?

中文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问题这个词,他既代表提问的”问题”,也代表”有毛病”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这孩子有点问题。

所以,我们常常会认为提问这个事隐隐约约有点不太好。

为啥这么说呢?

很简单,它可能代表着我们某个知识点没搞懂或没搞明白。所以,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该如何解决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摆脱困境呢?

其实,孩子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本身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发现一个好问题,能帮我们找到和获取答案的方向,甚至能带来相应的解决方案。

全球排名前20位的知名高校,美国就占了六成以上。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学校除了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自由的氛围外,其教学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教学方式和中国不同,他们除了正常上课外,还有一种研讨会的教学方式。

在研讨会上,老师不会教授具体的知识,而是会就某个问题开展讨论。而老师提问的方式是采用苏格拉底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认为智慧来自人内心的”理性”,而不是依靠外界的给予。所以他喜欢扮演一个”一无所知”的人,不断追问,发掘”理性” ,以期获得正解。

比如,如果你问孩子:

如何快速看完一本绘本?

如何生成自己的知识树结构?

如何快速消化这些知识?

如何把你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

如此一环扣一环的追问,让孩子不断思考,以此来发掘问题真正的源头。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一句话: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视野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

很显然,苏格拉底提问,就是一种打破自己视野极限的好方法。因为只有这样,问问题的人,才会走出舒适区,不断成长。

那么,怎样走出舒适区,问出好问题呢?

苏格拉底

什么样的问题才算好问题?

03 什么样的问题才算好问题?

在明白了好问题价值后,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样的问题才算好问题呢?

一个好问题的背后必定隐藏着好的思路。当孩子问的问题带有他的思考路径时,对方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的。

所以,一个好的问题,如果能够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直击要害和核心,同时带来潜在的解决方法或带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这样的问题就是特别好的问题。

而这些好问题被发现和被提出的过程,恰恰就是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深入事物的本质,理解事物的规律,打开想象空间,并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

可是,到底该如何才能让孩子提好问题呢?

教学方式

如何培养孩子提好问题的能力?

04 怎样培养孩子的提好问题的能力?

在如今这个黑科技层出不穷的人工智能时代,对于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机器可能比我们人类更擅长找到解决方案。

而对人类来说,除了要有提问的热情外,还需要有持续提高自己提问水平的能力。如果一个好问题,连机器或AI都无法搞定,那么,这个问题一定能让我们发挥自身潜力,找到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提问且提出好问题呢?

提问时

明确孩子提问能力的原则

1) 明确孩子提问能力的两个原则

(1)鼓励孩子多提问

我们要重视孩子提的每一个问题,花时间用心倾听,认真思考并且及时肯定地告诉他:这是一个好问题。

如果孩子提问的时候你正好在忙,则应该告诉孩子:”孩子,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等我忙完,我们再坐下来讨论,好吗?”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思考和问题是有价值的,是珍贵的。

在家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营造一个鼓励提问和探究的氛围。鼓励孩子,所有问题都是好滴,不要怕提问,特别是要敢于提各种奇怪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从生活中、故事中、电影里、甚至是纪录片当中,提出各种问题。

(2) 鼓励孩子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答案

如果孩子问你一个问题,先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要给孩子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就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设,锻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再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去验证假设。

之所以这么这么做,是因为知识和思考是不同。

知识是相对客观的,确定的,是可以被验证的;而思考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过程,它可以是发散的。如果我们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孩子可能一时半会无法完全理解一些新的概念,同时还会养成思维上的懒惰、遵从权威的习惯,而错过了由问题本身带来的,一种有趣的”寻宝”之旅。

提问时

鼓励孩子有针对性的提问和思考

2)鼓励孩子更有针对性的提问和思考

很多时候,孩子提的问题会比较发散,几乎是想到什么就问题什么。当然,这并没有错。但是,在孩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前,我们先得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引导孩子把问题分一下类,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

根据问题的答案,一般可以把问题分成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

所谓封闭型问题,就是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以此来确认事实或达成共识;而开放型问题,带来的可能性会比较多,而且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从中能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

当然,也可以用另外的分类方式,把问题分为事实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和隐含类问题。

可是,当你这么划分后,问题来了,该如何区分这些问题呢?

很简单,平时我们在亲子阅读时,可以依次使用这三种问题。

比如,陪孩子读一本绘本,可以先问下孩子,这个绘本说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这种事实类问题,检查孩子对故事情节和事实的掌握情况;然后问问孩子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心情和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等等,这就是一种理解类问题;最后,可以跳出故事本身,问孩子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也就是它的寓意。这就属于隐含类问题。这类问题会比较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比如,故事的寓意是代表了友谊还是团结?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孩子进行他讨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教学方式

注意孩子提问的情绪

3)孩子提问时的情绪

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孩子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因为在提出问题时,人的内心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感、恐惧和焦虑,这是我们的身体在面对好问题时的实际生理反应,属于正常现象。

因此,在鼓励孩子多提问、多练习的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一个好问题,必定会伴随某些特定情绪的反应,要鼓励孩子敢于拥抱这些情绪,让好问题能够进行持续进行下去。毕竟某种程度上的不适,不正意味着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已经开始了吗?

我们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候我们都没有办法解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产生更多的智慧或许才有能力去解决。不过,如果不能一时解决,也要坦然面对问题,千万不用那么焦虑。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寻找答案,这,才是最重要的事。